孝道与医德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宣传科

  

图为宋代《孝经图卷》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讲究“忠孝两全”,“忠”是实现君主有效统治的保证,“孝”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家庭,因此,忠孝二者相比,孝更为基本。《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以医药侍奉双亲,正是这种道德观的直接体现。习医术,既可以用来自保、尽孝,又可以推广用于救济世人。所以古人认为医术也是一门孝术。

图为《孝经图》局部,明代仇英绘

  早在汉代,行孝就已是仁人志士学医行医的原动力。医圣张仲景学医的目的很明确:“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晋代医家皇甫谧说:“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药王孙思邈认为:“君亲有疾不能疗,非忠孝”。

  到了宋代,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提出了“知医为孝”的观点。程颢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意思是说父母卧病在床,如果把他们交给庸医去治疗,那就是不仁慈不孝顺。所以,侍奉父母不能不懂得医术。

图为唐玄宗李隆基楷书《石台孝经》拓片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因“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儒门事亲》。明代张介宾认为,天地生生之大德就体现在医者行仁孝之道上。清初傅山坚不仕清,居土穴侍亲,更是医德与孝道的典范。

  无德不成医。医务人员的道德水平是履行职业责任的基础。培育良好的医德需要从孝开始,从对父母负责、对家庭负责任做起,通过践行孝道,培育爱心,完善人格,树立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做一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诚大医。

  延伸阅读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公元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定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图为汉文帝刘恒为母亲薄氏亲尝汤药的故事,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有什么闪失。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他的儿子 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皇甫谧为孝勤学

  皇甫谧,字土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人。他是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二十岁时,仍不爱学习,放荡不羁,有人认为他痴呆。有一次得了瓜果,就进献给过继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中说:‘用三牲奉养,仍然是不孝’。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无教育,心中无道德,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安慰我的。”于是感叹他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而培养孟子,曾子的父亲曾参特意杀猪取信以便教育儿子守信,难道我居住没选择好邻居,教育有什么失误吗?为什么你鲁莽愚钝得如此严重呢!正身勤学,自然是你自己有收获,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于是面对他流泪。皇甫谧深受触动,跟从同乡人席坦学习经书,勤奋努力,从不倦怠。因为生活清贫,他以种地为生,常在干农活的间隙苦读经书,对各种典籍都有涉猎。他性情沉静,少私寡欲,把著书立说当作己任。他后来患了风痹病,仍然手不释卷,在病中潜心医学,撰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图为皇甫谧画像

  李东垣为母学医

  李东垣,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东垣家境富裕,为当地首富。

  李东垣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东垣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李东垣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不惜花费巨资拜张元素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他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便辞别师父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后来,他成为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狄仁杰白云望亲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精通医术,擅长针灸。他在唐朝两度为相,刚直不阿,见识高远,有再造唐室之功,为历代世人景仰。

图为狄仁杰画像

  狄仁杰非常孝顺,年轻时在赴并州法曹任上,登太行山,见到南边有一朵白云,狄仁杰当时潸然泪下,他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狄仁杰就这样看着这朵白云逐渐远去,他才上路。后来人们教育孩子时,经常讲“白云望亲”。狄仁杰不但对自己的老人很孝顺,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在并州做官时,有个同事叫郑崇质。郑崇质母亲老迈多病。就在这个时候,郑崇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出使西域。路途充满艰辛,费时少则几月,多则几年,而且可能死在路上。郑崇质很忧愁,狄仁杰就主动找到他,说:“太夫人有危矣,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狄仁杰主动提出替郑崇质出使。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在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听说狄仁杰这件事,就去找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从此二人和好如初。这就是孝道榜样的力量。太原市有狄梁公祠街,其故里狄村有纪念园。狄村在清代尚有“白云飞处”牌坊,现不存。

  本篇选自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读本《仁心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