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傅山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宣传科

  

傅山55岁时著名人像画家谢文侯为他绘制的画像

旷世奇才

  傅山字青主,号石道人、朱衣道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太原府阳曲县西村(今属尖草坪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

  傅山生逢民族危难之时, 在明清鼎革的时代洪流中度过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明末清初, 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又一大变动时期, 当时的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傅山作为这个时代最著名的爱国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之一, 做出了多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学识渊博, 在许多领域有精深造诣, 被誉为“学海”。梁启超曾说过:傅山的学问在黄河以北是首屈一指的。他博览经史子集,参研佛经道经,开创诸子学,精通音韵学与名学(逻辑学),擅长金石遗文之学,可谓“学究天人,道兼仙释”。

傅山书法

  傅山的诗文思想性、现实性极强,写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慷慨苍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名满天下;绘画古雅入神,写意曲尽其妙,《图绘宝鉴》评论说:“其才品海内无匹,人不能尽识也。”他在武术、文物鉴赏、数学、戏剧等方面皆有皆有精深的造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尚志高风

  傅山是个有骨气的人,作传者以“尚志高风,介然如石”誉之。 “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这两句嵌入了傅山名、字的诗是他奇崛人生的自我写照。傅山在矛盾交织、激烈动荡、天崩地裂的时代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

  早年,曾作为山西学生的领袖,为昭雪平反山西督学袁继咸冤案,反对腐朽的宦党和黑暗的暴政,傅山领导全省诸生进京请愿,持续半年,成为中国近代早期学生运动的先声。

  中年,傅山不忘故国,秘密从事反清活动20余年,在49岁时被逮下狱,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备极拷掠,抗词不屈,绝食9日,抱定必死的决心,坚持斗争,终于获释。

  晚年,他主要从事著述,与昆山顾炎武、容城孙逢奇、富平李因笃、彭城阎尔梅、番禺屈大均、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祯、太原阎若璩相师友,实际上成为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旗帜。73岁的高龄,绝食七日,坚持斗争,拒绝参加清廷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所举办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拒绝做清朝的官。这些壮举在他所处的时代确实够得上特立独行。

  医道精微

  傅山精研岐黄, 是一位罕见的医学全才。《傅征君传》说他“擅医之名遍山右, 罔弗知者”,意思是说他的医名遍三晋,无人不晓。

  

我院将傅山创制头脑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傅山学医的直接来源是秉承家学。傅山家里收藏着不少医书, 其中还有一些秘传的禁方抄本, 为了救死扶伤,同时解决家人的生活, 他开始研究医学, 替人治病。由于他平日博览群经诸子之学, 阅读医书便不觉得怎样费力。

  一个优秀的医生, 必定是才德兼备的人道主义者。傅山论医, 首重医德,终其一生, 身体力行。从他行医伊始, 远近病家求诊, 除了那班腐恶可憎的豪门权贵, 他总是不辞劳苦闻请必赴。所开药方, 常以价贱效同的药来代替。他不计诊金, 尽心诊视, 毫无倦色, 家中常坐满病人。对贫病患者, 不惮跋涉, 常常出诊远达二三百里之遥以解除病者痛苦,也经常去江南游历,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而如此广泛地接触各种病家和病症也使他的医术得到很大的提高, 他往往结合社会背景和心理因素对人体生物基础的影响, 如物质生活与形体胖瘦的关系,七情六欲与病因的转变关系等, 常常不依方书而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长期贫困落后、缺医少药的人民大众对医学的重要最有直接深切的感受。山西人民中流传的傅山“诗不如字, 字不如画, 画不如医, 医不如人”的说法正是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感受对他作出的评价。

  傅山之为医,立法严谨, 选药精良, 议论中肯, 效用卓著。傅山的医书都是有论有方的。他的处方虽然所用药味不多, 方意却很平稳, 君臣佐使的配合也很适当。这些方剂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时时顾到病人的气血和脾胃, 所以方中每用大量补品。即使在病毒充盛的情况下, 也极力主张“攻补并行”的办法, 不肯单用霸药猛攻。这种立方精神是为一般中医所赞同的。他所创制的一些方药, 如“二仙和合丸”等至今还在临床使用。

《傅青主女科》

  署名傅山的《女科》、《男科》在清代就已刊行流传。傅山习医且精于女科, 很可能是由于怀念他早亡的妻子。傅氏女科继承了清朝以前历代医学家关于妇产科学的学说, 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提出了很多有独特风格的学术见解。他所创设的最有名的方剂“傅氏生化汤”, 全方仅五味药(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 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妇科临床中。除生化汤外, 他创设的清经汤、健固汤、完带汤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养生有道

  傅山依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哲学理论, 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死观和精气观。他认为生死鬼神之类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界变化的现象而已, 认为求药不如养生, 体现了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

我院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内的傅山像

  傅山的养生哲学除了有精深的理论之外, 在实践上也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头脑, 即八珍汤, 由黄芪、良姜、羊肉、煨面、藕根、长山药、酒糟、腌韭菜等八种原料熬制而成, 既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的作用, 又能滋补虚损。傅山的母亲每年从入冬即食此汤直到开春天暖, 在世时身体一直很健康。直至今日, 太原市内仍有“清和元食府”专卖傅山头脑, 深得大家喜爱。

  清初,傅山度过了十多年的流寓生活,汾阳是他寄居和活动较多的地方之一。而汾阳正是汾酒和竹叶青的诞生地,因此,傅山便与竹叶青有了修订和完善之缘。据记载,傅山经常往来于汾阳,他行医道,品美酒,并从保健和养生的目的出发,对竹叶青的配方进行了研究,还与许多酒工成为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药材酿造竹叶青酒,有深厚中医学基础和丰富经验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药材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酒工们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酿出的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透亮,医治经络疾病的疗效也显著提高。傅山将竹叶青的配制用药由过去的四五种改为十二种,保留了竹叶的成分,使竹叶青具有多种保健养生功效,成了今天名重天下的佳酿。

  傅山注重运动养生。他曾被梁羽生描绘为武侠大师。傅山习武的原因固然是其进行反清活动的需要, 但更重要的是他将此作为像太极拳、五禽戏一样的一种健身养生的方式。1987年在山西灵石发现傅山拳谱, 其中有栩栩如生、动作矫健的拳图66幅, 并附有名称和说明。

我院门诊大厅的傅山事迹浮雕

   直至现今,傅山的医学仍被中医学界研究、继承和发展着。为了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傅山的医学思想和医德医术,更多地了解傅山医学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我院兴建了傅山亭,树立了傅山像,在门诊大厅制作了傅山事迹浮雕,并把傅山创制头脑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本篇选自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读本《仁心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