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药简史—中药简史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宣传科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中药材有甘草、乌头、枸杞、苍耳、益母草等百余种,大多山西有产。《山海经》载药124种,书中“北山经”内称:“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有白蛇、竹箭、山药、芍药、川芎、赤铜、矾石等动、植、矿物类药物。历代医药典籍和地方志书对山西中药材资源的记载,既留下了山西中药材历史悠久的见证,也为后人研究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山西中药材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地产药材中,有许多属于中国的地道药材。诸如党参、黄芪、连翘、款冬花、地黄、黄芩、柴胡、远志、酸枣仁、猪苓、知母、九节菖蒲等品种,一直在被国内外所公认,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中,产于晋东南长治一带以及忻州五台山一带的党参,产于雁北浑源、应县、阳高、天镇等县以及忻州繁峙、代县等县的黄芪为山西两大名贵中药材特产。

图为《山海经》

  秦汉时期产生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书中收载山西地产中药材有近50种,如黄芪、柴胡、黄芩、秦艽、升麻、独活、远志、知母等还被列为上品。

山西道地药材●柴胡                                                    山西道地药材●黄芩

  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编成的《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并根据药物来源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7种类型。该书收载山西主要地产药材品种有黄芪、柴胡、秦艽、独活、甘草、桃仁、杏仁、大蓟、小蓟、马齿苋、地骨皮等。

山西道地药材●党参                                                    山西道地药材●连翘

  唐显庆四年(659年),苏敬等人编成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药典性质的著作。全书载药844种,其中所载山西地产中药材品种主要有香附、秦艽、知母、地榆、苍耳子、益母草、蒲公英、大蓟、马齿苋等。

  后蜀时的《蜀本草》收载的山西地产药材有:郁李仁、赤小豆、麻黄等。

  宋代,《日华子诸家本草》收载山西地产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柴胡、百合、升麻、远志、知母等。宋开宝七年(974年),刘翰、马志等奉诏修订《开宝重订之本草》收录药物984种,其中收载山西地产中药材主要品种有地榆、马兜铃、马齿苋等。宋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其中收载山西地产中药材品种有苍术等。

  明万历六年(1578年),药物学家李时珍编著成《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药物1892种。书中收录山西地产中药材品种有人参、黄芩、柴胡、藁本、茵陈蒿、麻黄等数百种。

  此时出现了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牌产品,如龟龄集、大风丸等。

升炼龟龄集的银罐

  龟龄集的生产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复方升炼剂。明代中叶,嘉靖皇帝登基后,身体虚弱,且无嗣。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嘉靖帝下诏全国各地名医,广集有效医方。方士邵元节、医药总管陶仲文以“云笈七笺”的老君益寿散为基础,又从众多滋补药品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制成了“仙药”献给皇上。嘉靖皇帝服用后,由体弱阳虚变得体强阳壮,遂将此药取名龟龄集。于是龟龄集成了“御用圣药”,为皇帝所独享。后来,医药总管陶仲文有一义子告老还乡,把制做龟龄集的秘方带回祖籍山西太谷。从此,龟龄集便成了山西省太谷县的独特产品,享誉民间。龟龄集选用人参、鹿茸、海马等20余种珍贵药材,经99道工序、数十昼夜升炼而成,具有增进人体新陈代谢、补脑益髓、调节神经、加强血液循环和性机能的作用,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补药。

  大风丸是山西潞城生产的传统成药,它采用多种药材,应用特有的传统炮制技术炼制而成。具有舒筋活血、开窍祛风、加强血液循之功能,对半身不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和筋骨酸困具有卓越的疗效,特别是对妇女的产后风等有奇效。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59年左右),始创者山西潞城郭泰恒在研讨医学名著、研究药性的基础上,精选药物严格配伍,试用汤剂在其病母体上多次加减配伍,使患十余年半身不遂、腰腿疼痛病的老母逐渐痊愈。之后,郭泰恒给类似的病人进行多次临床治疗,疗效显著。他的方剂被命名为“大风汤”。明末,“大风汤”处方历经名医修改,郭泰恒的后裔郭忠镒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把汤剂改为丸剂,盛行于世,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出版的《山西通志》记载,山西向皇帝进贡的药材品种有:龙骨、麝香、蟾酥、膠香、柏子仁、五灵脂等90余种。道光《壶关县志》卷二记载壶关产人参、赤石脂、白石脂、桔梗、苍术、藁本、半夏、黄精、天南星、防风、柴胡、前胡、贯众、茅香、款冬花、黄芩共计16种,并在“人参”后面注明“紫团山出,今无”。清代出现的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牌产品有定坤丹、舒筋散等。

定坤丹荣获的奖状

  定坤丹为妇科综合治疗制剂,是清代乾隆年间全国名医集体创造的成果。乾隆四年(1739年),太医院广集全国名医,受命把宫妃郁血病的治疗列入研究内容。当时名医荟萃,集思广益,研究出一个处方,付诸临床,屡治屡效,因其适用于妇科,命名为定坤丹,专供宫廷使用。那时监察御史孙廷夔,是山西太谷县人,因其母病重求药,便设法从太医院将定坤丹的处方抄出,交其家庭药房配制,自此便辗转流入太谷县,成为太谷县的又一独特产品。定坤丹的主要原料为人参、鹿茸、当归等。由于配伍得宜,除有调经、活血之功效外,兼有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等作用。

  历史上,山西有五台县和太原小店两家生产舒筋散。五台县生产的舒筋散,系清代名医吕西芳先生的家传秘方,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吕西芳先生又名吕纯,系山西省五台县人。吕西芳创制的舒筋散最初有10味中药组成,新中国建立后,经审核校对,又增加了木瓜、桑寄生、防风3味中药,主治腰腿疼痛、筋络不舒。由于疗效卓越,新中国建立前已在五台盛传,有不少私人药店也陆续进行生产。太原小店所产的舒筋散同样有200多年的历史,原由小店同心丹局制作、生产。同心丹局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座落在小店镇西大街路北的一所院内,本以制造销售黄丹为业,后开始生产舒筋散,其配方是五台山纯净蘑菇,加白酒、黄酒、花椒水,经七次蒸晒,干燥后碾成细面,分包即成。主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由于舒筋散疗效显著,声誉很高,同心丹局约在光绪八年(1882年),便与山西省太谷县南席村一姓武的财东投资合营,总资金有1万多两银子,将同心丹局改为同心丹房,主要生产黄丹、舒筋散。民国37年(1948年)10月小店解放,同心丹房获得新生。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心丹房的店友们积极筹集资金。由李明秀、李保庆领导恢复生产,产量逐年增加。1955年公私合营,同心丹房并入同心茂药店。该药店逐年扩大生产,除继续生产舒筋散散剂外,改变包装开始生产丸剂。1964年同心茂药店扩大为小店制药厂,1981年小店制药厂并入太原中药厂,1982年舒筋散商标改为傅山牌。

梅花点舌丹的药标                                                    七珍丹的药标

  七珍丹、梅花点舌丹是山西新绛中药厂的传统名牌产品,均出自清朝皇宫。清咸丰年间,河北省武强县德义堂药店的郝氏在京做药商时,从同乡一姓韩的太监手中抄得七珍丹、梅花点舌丹的处方私制法。郝氏后代迁移到山西绛州府后,制造出售这两种药品。

  岢岚县大德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除经营中药材外,还生产制作具有独特疗效的全鹿丸。从早年全鹿丸包装的封皮字样证实,它始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和合丸和二仙丸系明末清初三晋名医傅山先生所创制的特效中成药。其方秘传于太原大宁堂药店,问世300余年。新中国建立后,店厂分设,由太原中药厂生产。

  延伸阅读

  紫团参的灭绝

  道光《壶关县志》附《人参汇说》一篇,是研究上党人参的重要资料。全文如下:考方书,人参种类甚多,惟产上党紫团山者,为紫团参,最为上品。旧传,昔有服食飞升者。历代入贡,迨明初,高帝诏止之,唐韩翊《送客之上党》诗曰:“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佳气别在青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周繇同《以人参遗段成式》诗曰:“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细看。”宋苏东坡《紫团参》诗:“谽谺突兀太行顶。岂谓紫团云,实自俯例影。刚风被草木,真所入笤颖。旧为人衔芝,生此羊肠岭。”据此,则紫团参之为古今珍重可知。然今其园既垦而田,求之高崖绝壁也不多见。圜阓间所市者,皆黎城种参,而壶邑则无之。即有也不过蔓草之类耳,按名索实,失之远矣。

  紫团参的灭绝是中国医药史上令人痛惜的巨大损失,除医疗和文化的损失外,经济损失可由韩国人参业的兴旺对照出来。紫团参的永久消失,与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索取无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殷鉴不远,如何更好地保护好道地药材资源,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本篇选自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读本《仁心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