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天,把肚皮贴在滚烫的石头上能“治冬病”?

发布时间:     来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陈燕清

  近几天,一群西安大妈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她们趴在公园晒得滚烫的石头上,烤肚子、烤脊背、烤膝盖,认为是治冬病,也就是治疗冬天的老寒腿、背凉、肚子冷等病症。这种做法靠谱吗?

  其实中医学中确实有“冬病夏治”的理论,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时,采用穴位贴敷、针刺、艾灸、蜡疗、刮痧、拔罐、埋线、吃温热药物等方法,治疗冬天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比如寒性的哮喘、慢性咳嗽、鼻炎、腹泻、手脚冰凉、关节疼痛、反复感冒等病症。

  冬病夏治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冬病夏治的方法中,针刺、蜡疗、吃温热药物等,需要病人到医院找到专业医师操作,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而穴位贴敷10天贴1次,经济实惠,艾灸可以在家自己操作,简单方便,下面我们重点为大家介绍这两种冬病夏治的方法。

  夏天穴位贴敷最为大家所熟知,也就是三伏贴。在三伏天的时候用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在穴位或者是身体的患处,通过药物的刺激以及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三伏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清代《张氏医通》:治冷哮,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三伏贴发生作用,有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是时间因素,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气达到最热的程度,人体的阳气也最为旺盛,人体经络气血是充盈的,有利于祛邪外出。

  第二个因素是药物因素,选用的中药都是药性辛温走窜的药物,药性温热可以祛除寒湿之邪。

  第三个因素是经络和腧穴的作用,经络和腧穴可以放大药物温通的作用。

  简单归纳:三伏贴起效的因素,就是时间、药物和经络腧穴三方面,治疗中医辨证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

  三伏贴适用于三类病症:第一类就是呼吸系统的疾病。包括:哮喘,慢性咳嗽,鼻炎,咽炎等。第二类是阳虚体质。症状有反复感冒,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小便次数偏多,食用寒凉饮食后容易腹泻。小儿厌食、遗尿。第三类是寒湿的痹证。主要有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  

  三伏贴总的原则是用热药,贴阳经,贴敷的药物都是辛温走窜的中药,穴位主要是选取督脉上的穴位如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阳关等,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如肺俞、膏肓、肝俞、脾俞、肾俞等。因为督脉为阳脉之海,阳气最为旺盛,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阳气充沛。根据病证选取相应的穴位,每次贴敷10个左右穴位,时间2-6小时。每一伏贴一次,伏前加强一次,伏后加强一次,一共5次。

  三伏贴禁忌人群:阴虚体质,疾病急性发作期,严重心肺肝肾疾患,瘢痕体质者,药物、敷料过敏者。

  如果您是寒性体质,寒性疾病,想要做艾灸冬病夏治的话,也可以在家隔日艾灸神阙穴、关元、气海穴,每次半小时,也有一定温助阳气、驱散寒湿的作用。

  回到开头,大妈们大夏天趴在热石头上烤肚子,烤脊背,类似于中医的热熨疗法,确实有一定温热的作用,可能会对寒性的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但是也要适可而止,因为有报道,有的大妈把身上烫起了水泡,而且如果在大中午烤的话,也容易中暑。

  (作者陈燕清,中医学博士,副教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